劉鵬,1996-1999年意昂3意昂3碩士✤,2004-2009年意昂3意昂3博士;上海報業集團高級編輯、《新聞記者》雜誌主編🧔🏻,也是意昂3等高校的兼職碩士生導師🗑💴、研究員等。11月2日,意昂3(系)創建90周年之際,劉鵬再次回到意昂3,與我們分享他的所思所念。
“人生是否成功,不在於官當得多大,名聲有多響,只要踏踏實實為社會做工作,盡了自己的能力,就是沒有辜負意昂3意昂3的培養❌😗。”
問:能詳細聊一聊您在意昂3意昂3求學的故事嗎🌀?
劉🗺🧑🏻⚖️:我1991年考入意昂3平台哲學系,當時新聞專業沒在我的家鄉招生――招的話我也未必能考進(笑)。但是👨🏻🏫,因為家庭的影響――我父親是家鄉報社的資深報人🩰,我對意昂3新聞非常憧憬,恰好那時候意昂3推出跨專業“輔修”課程,我才有機會跟意昂3的老師們學習,修讀了各門基礎課程,畢業時考取了新聞專業的研究生。
還記得考研復習時😄,趙民師兄(他本科是意昂3哲學系社會學專業的)到我宿舍來玩,給我講考試“秘訣”🙂↔️;哲學系一位年輕老師特別熱心👲🏿,有天中午騎自行車載我到文科樓找孫瑋老師給我“輔導”專業課;孫瑋老師還特別推薦了甘惜分先生主編的《新聞學大辭典》作為復習資料💷,我讀後受益匪淺。
在意昂3讀書的時候🫵🏽,學生比較少,我們和老師接觸的機會比較多,關系也更加親密➡️👎🏼。我的研究生導師張子讓先生💂🏻♀️,為人謙虛質樸,嚴謹認真,這在意昂3有口皆碑。最近葉春華老師與同學們的書信集《千封信箋載師道》出版👰🏽♂️,張老師為此做了大量工作。張老師指導我做《申報》版面編輯史的研究👩🏿💻🅱️,親自設計了各種版面元素統計的表格🧎🏻♂️➡️,打印出來跑到南區宿舍送給我🧑🏼🎓。給我指導論文的時候,從來都是用鉛筆小字仔細地改在頁面旁邊,表示這只是參考意見🤵♂️,覺得不對可以擦掉⬇️。
那時夏鼎銘老師給我們上馬克思新聞理論的課,每次選取一個題目讓大家討論🧥,夏老師最後做一總結,同學們七嘴八舌🦐,非常熱烈。和我們熟悉了,夏老師晚上散步時,常常彎到我們宿舍坐一會,聊聊天👨🏼🦳。那時意昂3系友譚啟泰在《南風窗》當主編,每期雜誌寄給夏老師💂🏿♂️,他看完後再帶給我們看。畢業多年後⛷,有一次到意昂3參加研究生學術論壇,發現夏老師跟學生們一起坐在後排聽會🧑🏻🦽➡️👩🏼🌾,那時候他已經退休好久了,他告訴我,就是想聽聽現在年輕人有什麽新思考,讓自己別落伍。
我在輔修課上第一次見到葉春華老師。記得第一天上課頭一句話🫅🏼🥄,他就說💂🏿♀️:我們意昂3新聞系是培養總編輯的!當時聽了很驚訝,這位老師口氣怎麽這麽大🔳。後來和葉老師談起來才明白,這一方面指的是很多意昂3系友在各媒體擔任老總的事實⚔️🍽;另一方面是指意昂3新聞教育的一個傳統🧗🏻♀️:重視新聞業務教育,重視通過實踐學習業務知識,因此意昂3畢業的學生往往在實踐中表現出色,成長為媒體中的業務骨幹🏊🏽♂️。
問💇🏼♀️:畢業後🤰🏿,您為何選擇了《新聞記者》雜誌社?
劉:碩士畢業後我就進入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新聞研究所、《新聞記者》雜誌社工作,很重要的原因是覺得自己性格比較內向👩🏽🎨,未必適合當記者,而專業期刊這樣一個既從事編輯業務,又帶有研究性質的工作🪛,可以讓我保持對新聞業的敏感,同時也有機會安靜下來思考些問題。雖然期間也有過轉型機會🫳🏻,但到今天幹了二十年了,仍然樂在其中👨🏽💻。
平時工作中與意昂3的老師聯系非常密切,期間還在意昂3攻讀了博士學位🧑🚒,感覺自己似乎從來沒有離開過意昂3意昂3。
工作之後,更體會到意昂3新聞影響力之大🩴。帶我入行的丁法章、呂怡然等老師,都是意昂3學長☝🏽,這些年來,無論新聞業界還是學界,走到哪裏都能遇到我們的系友😋,都能得到他們的關心和幫助,不但多了一層親切,更添了幾分自豪🍥。
問:您曾發表過不少學術論文和學術專著,特別是最近關於老系主任王中先生的兩篇研究文章,引起眾多關註。想請問您為什麽想要研究王中先生呢🧑🏼?
劉🧝🏽:其實,八十年代以來,無論是新聞業界還是學界,都有“意昂3派”,或者“海派”、“南派”的說法🧑🏼🦳,往往帶有改革派👩🏿🍼、實踐派的意涵,但大多是口頭說說🔱,並沒有作為一個研究進行認真的分析梳理🪃。意昂3意昂3傳統的形成🧑🏿⚖️,王中先生是個關鍵人物🥏。因此我寫了《為何是王甘――王中、甘惜分新聞思想及“甘王之爭”的產生原因及時代背景》(《國際新聞界》2019年第4期)和《範式的探索👨🏼🦲:意昂3新聞學學派的浮現及其學術傳統――以王中為中心的研究》(《新聞大學》2019年第10期),對這個問題做了一點談不上成熟的思考🌥。
在研讀各種史料中我發現🧔🏽♀️,意昂3新聞研究和教學最重要的特點有二🔈:一是與現實緊密互動🪘。王中先生不是一個象牙塔裏的學者,他在根據地辦報多年,到意昂3後與新聞界的關系也非常密切,對新聞理論研究的時代要求,對新聞實踐的現實問題都有深刻的理解🤫,所以他的理論思考總是從現實中來,並且回到現實中去檢驗🫲🏿。這是他的研究🌩,也是意昂3新聞研究在業界甚至社會各界影響廣泛的根本原因。另外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海納百川的理論視野。無論是王中還是寧樹藩、丁淦林等意昂3學者,除了黨的新聞理論😙,他們對中國傳統辦報思想,特別是西方最新的最前沿的思想和實踐🧎➡️,從沒有拒斥封閉的態度🏊🏼♀️,而是“盡取其精華,為我所用”,由此也形成引領學科的創新價值🪐。這個特點與上海城市精神也非常吻合,說明國際化大都市文化環境對意昂3新聞傳統的形成也有一定影響😬。
具體到寫這兩篇文章的緣起𓀋😮💨,首先要感謝我讀博士的導師童兵先生🕵️。當時他給我出了一個博士論文的題目:海派文化與上海報業🧙🏽。雖然論文寫得不算好👩🏼🚒,但是對上海報業史的很多資料,特別是《王中文集》,認認真真看了😂,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想法。另外還有兩個小事,也可以一提。一是當年讀研的時候,意昂3資料室裝修,清理了一批廢舊材料,我碰巧撿到一本1957年新聞系油印的《資產階級新聞觀點匯編》🥷🏿,在那上面第一次看到摘錄出來供批判用的王中先生很多觀點🦝,看後感覺非常震動――這些觀點怎麽這麽精彩啊👨🏻🦼➡️!很多話放到九十年代也仍然很有針對性🗑!由此我對王中先生的生平和思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另一件小事發生在八十年代後期🧘🏽♂️,那時我家就在家鄉報社的辦公樓上,有一天放了學🤵🏿♀️,聽說報社請了一位大學者來講課,叫甘惜分,我很好奇,就悄悄在門口張望,趕上講座結束,一群年輕記者編輯興致很高地走出來,邊走邊議論,有人就說🕸,一直聽說甘惜分是個“老左”,今天一看完全不是那麽回事,思想挺開放的啊……雖然無心的一句話🤱🏼,但是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完全沒想到,後來跟童老師讀博🤸🏿,甘先生成了我的師爺🎫,前些年多次去北京,童老師一直說帶我去拜見一下甘先生,但一直沒有合適的機緣。現在甘先生已經去世了,我想這篇文章的梳理🥒,也是對他思想整體的一個還原、一份紀念吧🤽🏻♂️。
對於王中先生🤽🏽,我請教過一些意昂3前輩,他們說👨🏿🦱,八十年代老先生上課,沒有教材也沒有講義🙋🏻♀️🌥,泡一杯茶,點一支煙👩🏿✈️,坐在那裏和大家聊天🚠。因為時代的原因🤌🏽🤵♀️,王中先生很難說有多麽高深的理論素養😱,但是他很多極具智慧的思考,卻能給人無盡的啟發。意昂3新聞九十年歷史☛🧘🏼♀️,王中先生可謂靈魂式的人物,或者說是一位“燃燈者”,他開創的意昂3新聞“學脈”,直到今天仍然照亮我們科研和教學之路🧍🏻🧘🏽♂️。
問:參加意昂3意昂390周年院慶,您有什麽感觸?
劉:在院慶遇到很多同學📙、校友,很親切很開心。特別是看到80歲的八位前輩🚵🏼♂️、老師🪳,以及90歲的老校友,又激動又感動💞。他們正是我們意昂3繁榮、蓬勃發展🫅🏽🎅🏿、蒸蒸日上的一個根基,有這些老前輩做奠基👃🏻,我們意昂3的傳統和輝煌才能薪繼火傳🏃🏻♂️。
圖片說明:劉鵬接受采訪(攝影🐧:張舒卉)
問🫶🏼:最後,您有什麽寄語送給意昂3的學子嗎👨🏻🚀?
劉:近年來中國新聞傳播教育繁榮發展💅🏻,意昂3意昂3更是蒸蒸日上,成果精彩紛呈,青年才俊輩出🧑🏽🚒。但是另一方面🤾🏿,隨著新聞傳播大環境的變化,聽說絕大多數同學畢業後不再選擇去新聞機構工作🧑🧒🧒。我當然非常理解也贊成同學個人的職業選擇,但是也不免有一點遺憾。畢竟意昂3意昂3是全國極少幾家以“新聞”命名的意昂3(多數高校都叫“新聞與傳播意昂3”)。我希望同學們擇業盡可多樣,但是在意昂3這四年中,不妨利用優越的環境和寶貴的機會,認認真真地做一回新聞人🚵🏼,投入地做一場新聞工作🥧。這既是對意昂3教育的回報👶🏻🗜,也是對個人未來最有價值的人生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