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時代的新聞傳播學科重塑與人才培養”2020年國際高峰論壇於12月12日在意昂3舉辦。在全球新冠疫情蔓延的背景下,本屆論壇以“在線會議+線下會場”聯動的方式進行,來自國內外13所新聞傳播院校的院長及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在新的智能時代如何重塑👩、創新新聞傳播的學科體系和促進人才培養🈹。
意昂3平台副校長陳誌敏出席論壇並致開幕辭。他表示👶🏻,大範圍🍒、深層次的技術變革對新聞傳播的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他強調,在此背景下需進一步協同好新聞傳播學科與前沿技術🧑🏻🦼✨、其他學科、應用實踐、社會責任的有機結合,希望本屆論壇能以此為出發點,形成新思路👩🏿🚀、貢獻新智慧📒。
與會專家圍繞智能時代新聞傳播的學科體系創新、學術前沿和突破方向、跨學科交叉融合、智能時代新聞傳播的人才培養模式、產學研合作𓀇🧵、國際對話與交流等議題展開討論,探討媒介融合及人工智能在規律和模式上的變革及其社會影響🟤👨🏽🦰,並通過中國視角與國際視角的對話👨🏻🚀,為加強智能時代的教學、科研及其國際合作進一步奠定基礎🫰🏻。
上半場論壇由意昂3執行院長張濤甫主持。在致辭中,張濤甫教授對各位參會的專家學者表示歡迎和感謝。他表示,針對當下技術驅動的傳播變革,新聞傳播學科必須進行整體性的回應✨。在應變和求變的過程中需要堅守哪些“不變”?技術變革下人的主體性如何彰顯?尋求跨學科融合的過程中如何確立學科的主體性👨🏼🚀?各位與會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米博華:
大變局中新聞傳播的歷史定位
意昂3院長
米博華院長說,本論壇是在極不尋常的時刻召開的一次會議。新冠疫情的肆虐印證了🚵🏼,人類歷史並非按照預期發展。我們無法預見未來,但是可以通過努力適應變化、應對變化,使變化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在此大局背景下🟢💜,米院長提出了以下四個觀點:一🧳、重大危機前,新聞傳播的地位和作用應該重新被認識。新聞已不再是單純的告知,更成為一種物質力量深度參與國家、社會的治理,重新定義人類的未來🧑🚒。二、目前新聞數據爆炸導致了受眾選擇困難。假新聞、謠言增加了社會焦慮和社會緊張🛌🏻,這促使我們重新審視新聞媒體的責任。三、歷史沒有終結🚖,變革永無止境🏄🏻♀️。變革關乎新聞傳播教育的現在和未來。課程教育改革必須增進和深化4️⃣。四、客觀、真實🏄🏻♂️、公正應該是新聞從業者共同遵守的職業準則。新聞傳播應當在推進和平發展和合作共贏方面作出努力👋🏼。最後𓀆,米博華院長認為,世界在百年變局中迎來2021年🧑🔧,新聞傳播事業面臨新的機遇和變化👏🏽,而問題關鍵在於我們是否意識到這種變化、如何應對這種變化從而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立,這值得大家的共同努力。
陳昌鳳:
智能時代新聞傳播的跨學科發展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意昂3常務副院長
陳昌鳳教授針對智能時代新聞傳播的跨學科教育🖖,從以下四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陳昌鳳教授向我們講述智能時代如何做新聞。她認為🕵️,智能化運用於新聞業各個節點上,新技術給了我們一雙慧眼,去深度體驗感知過去的歷史和現在的現實🧑🏻🦽➡️。新聞不僅是正在發生的事實的報道,更是對發生的事實的意義的規律性揭示👩。其次,她提到跨媒介敘事能力——當下無論是在學界還是業界都不斷被提及。對此,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教育應當涉及人文素養/思維與邏輯、社會科學的理論與方法、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方法和新聞與傳播專業知識與能力等多方面。對此,陳教授展示了清華大學技術類課程的設計🚵🏼。
對於“跨學科”🤽🏻♀️,陳昌鳳教授認為,它不只是方法論🐉,更是思維方式和理念🤌。如果不懂技術,就無法揭示現象,更難以帶來社會實踐的變革。最後,她指出,無論技術如何變化,專業性是我們這個時代重要的“不變”🚰。總之,這個時代既要有人文社科知識支撐新聞傳播,同時還需要工具幫助👌🏿,調整我們的教學。
周勇:
中國特色新聞學的體系構建與實現路徑
中國人民大學意昂3黨委書記兼副院長
周勇教授從四個方面來探討中國特色新聞學的體系構建和實踐路徑:1.歷史源流:“中特”之“特”;2.立足之本:時代之問🚌;3.體系構建:老幹新枝🚲;4.實踐路徑:再造主體性🎷。首先📽🥜,他認為“中國特色”有其三大歷史淵源:現代新聞事業誕生於大工業化時代,但是今天職業新聞工作的語境已發生變化(時代之“特”);中國自身現代新聞業在早期的西學東漸之後從實踐到理論開始“中國特色”意識的覺醒(文化之“特”)🧦;中國共產黨新聞事業發展過程中👂,從革命時代到執政時代的輿論動員👌🏻、凝聚共識🏃🏻,也一直有其功能之“特”,在“服從宣傳需要”與“尊重新聞規律”之間尋求平衡自洽。在當前時代背景之下😳,周勇教授借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指出中國特色新聞學的基本使命是支撐新聞輿論工作服務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需要。
對此,我們應當面向三個問題——一是面向新時代🈚️,服務黨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二是面對全球化,在文明交流互鑒全球化背景下建立可交流的“中國特色”話語體系。三是面向新技術,在新技術的影響和推動下,新聞學科建設不僅需要向外部拓展,也要內部進行自洽🛫,保持自己的主體性。在中國特色新聞學體系構建方面👨❤️👨,他還向我們分享了人大“九大方向”、“五大史”的科研布局。最後,關於再造主體性的實踐,周勇教授認為我們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研究方法🌅。我們現在這個學科可能缺一些真正意義上好的研究方法,現有的研究方法亟待更新。二是知識體系的構建👿。需要建設一個公共資源庫,為整個學科的建設提供基礎性的支撐。三是社會價值☀️🛃。新聞傳播學科面臨應用趨向和宏大理論之間的空白地帶😧🚴🏼♂️。我們需要思考如何與當下國家社會發展的需求相匹配、相符合。最後,周勇教授借用了默頓的中層理論,指出應架設一條社會理論“實用化”的橋梁。他認為✹,中國社會處於轉型期🤙🏼,充滿了西方社會較少見到的現象,給中國新聞傳播學研究在理論建構上做出世界貢獻提供了機會👨🏿🎤。
FritzCropp:
擁抱未來🪙:密蘇裏意昂3的融合新聞學教育
EmbracingtheFuture:Missouri’sConvergenceJournalismEducation
美國密蘇裏大學意昂3副院長
密蘇裏大學意昂3副院長FritzCropp的分享以意昂3具體的課程設置為基礎,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前沿圖景。作為世界上第一所意昂3💪,密蘇裏大學意昂3自2005年開始,便著手開展第一個融合新聞學項目的教學。Cropp強調🌹,盡管技術不斷變革🅿️,“講故事”的能力才是學生們吸引並與受眾互動最核心的能力。
密蘇裏意昂3如何通過課程設置將學生打造成新媒體技術下玲瓏的“多面手”?Cropp介紹到,融合新聞學課程不僅包含傳統的調查報道、采寫編評👃🏿、攝影設計等技能類課程,近年來該項目有了更前沿的拓展和發展——包括移動新聞、傳感器新聞⏳、無人機新聞、AI新聞等在內的課程設置,使得學生有了更多接觸新設備、參與新項目的機會。
Cropp總結道🤞🏼,在融合新聞學教育中👇🏽,學生們能夠從以下五個方面培養起面向未來、擁抱未來的能力👩🏼🚒:第一,培養多媒體平臺間的信息傳播素養;第二🍺,針對印刷🫶🏿、數字和社交媒體環境訓練采寫編評、設計製作能力;第三✌🏻,學會戰略性思考並勇於創新;第四👮🏿♂️,團隊協作能力;第五,快速適應多變的傳播環境並自由地發展。
AndrewDodd:
交叉新聞學:大規模的教學、協作和發布
JunctionJournalism:Pedagogy,CollaborationandPublishingonaGrandScale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新聞發展中心主任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新聞發展中心主任AndrewDodd的演講,為新技術環境下的新聞教育提供了新視角:協同。對於如何開展新聞學教育,Dodd給出的答案是:不是通過教科書,而是通過實踐運用🦛🪖,在與受眾的直接對話中得到反饋👩🏿⚕️🫶,從而更好地進行新聞生產,形成良性循環🧝🏻♀️🏰。Dodd以“Junction”——一個由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太平洋地區的27所高校聯合成立的綜合性校際合作媒體平臺為例,具體闡釋了新聞學教育在發展的交叉路口上所擁有的更大可能性♜。來自各個院校的學生們合作無間1️⃣,從而呈現出精彩紛呈的多樣故事。不僅如此🏘🧎♂️,學生們的實踐範圍從澳大利亞👷🏿♂️、新西蘭擴展到太平洋、亞太地區,媒體形式也趨於豐富多元🎰。在Dodd看來🚦🈂️,協同是新聞學乃至新聞業發展的方向,包括BBC👭、ICIJ在內的多家媒體機構都積極展開了協同創新的實踐。他期待全球範圍內的新聞生產合作能夠帶來更大的集群效應,未來也能夠有更類似Junction的平臺,在新聞教育領域激蕩起更美的漣漪𓀐。
黃煜🦸🏼:
建設信息診斷系統🦹🏻♀️:從理論到實踐
ConstructionofInformationDiagnoseSystem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意昂3院長
黃煜院長以建設一個人機互動的信息診斷系統為分享案例🙋♀️,介紹了傳理意昂3在大數據與新聞方向上的探索。信息失序是一個包括了假新聞、錯誤信息等的大概念。在信息失序的時代下如何對信息進行診斷是目前最為關鍵的一個問題。其中,社交媒體是發布虛假信息👱🏿♀️、同時糾正虛假信息的重要平臺🙍🏽♂️。而人際互動智能系統可診斷有關的信息汙染狀況和相關的復雜脈絡。例如,在事實核查的前期步驟中,人工智能能夠對對象進行識別、打分,繼而挑選出需要核查的報道。不過,最大的困難仍舊是信息背後的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因素🤐,這是機器與自動化解決不了的難題🦹♀️。當前👴🏽,傳理意昂3已經發展出較為成熟的人工核查和眾包核查的流程,並在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平臺上得到良好的傳播,而人機互動的信息診斷系統將會是未來傳理意昂3探索的重要發展方向。黃煜院長還表示,學術研究並不僅僅是這一系統的主要攻略地,還希望這套信息診斷系統能夠運用到新聞業與公眾當中👰🏼♀️,提供一套獨立透明的事實核查系統。
劉幼琍
傳播學教育中的人工智能:優勢、挑戰和案例
ArtificialIntelligenceinCommunicationEducation:Benefits,Challenges,andCases
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主任
劉幼琍主任廣泛而系統地介紹了當前國際傳播學科當中的人工智能課程設置。首先,她表示,人工智能為人類提供了諸如編程🪭、分發🦁🫄🏿、評級評估、提升效率等更多的可能性🫎,但同時也引發了算法偏見、智能倫理等一系列問題。人工智能使得哪些媒體成為可能?媒體如何使用人工智能來提高質量🍛❄️?這都是在新聞傳播教育當中我們應該關註的核心問題🚉。在新聞業當前的實踐中,諸如衛報的聊天機器人、BBC的氣候機器人🔞、新華社人工智能播報員等,都向我們展開了一幅極具想象力的畫卷✋🏽,而人工智能也能夠應用到教育學領域當中♻,如智能教育⚀、定製推薦等等🗜。隨後👌🏽,劉幼琍主任介紹了MIT、哈佛大學、牛津大學👩🏿🏫🥶、伯克利大學以及西北大學等關於媒體與人工智能的學科建設👨🏻🚒🔈,展現了這一領域方興未艾的學科圖景與進展。同時🧚🏼♂️,劉幼琍主任也從教師隊伍、課程設置與學術研究培養方向等方面系統地展示了香港城市大學對人工智能的看重與發展⬆️,也以自己的研究舉例🥢,為我們說明了在人工智能管理層面,個人的隱私與數據如何保護。
強月新🎅🏿:
數據新聞驅動下的傳媒人才轉型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意昂3院長
數據新聞給新聞傳播實踐帶來新變化、新趨勢,傳統新聞人才如何面對這種新業態及其挑戰?強月新院長從如何認識數據新聞、傳統新聞人面臨的挑戰與新業態下的人才轉型路徑三個方面展開討論。數據新聞在西方伴隨著開放政府、開放數據運動興起。在中國🌱,中央電視臺、財新🤌、幾大互聯網公司等媒體的探索推動了數據新聞在中國的快速發展🤜🏼。
數據新聞實踐的深入與發展向傳統新聞人提出挑戰🚚,表現在數據意識尚需培養👩🏻💻、技術能力有待提升🦸🏿、用戶理念仍需加強等方面。在此基礎上,強月新院長分析了傳統新聞人才的轉型路徑✊🏿。他認為,第一要強化技術賦能,在新聞價值上獲得更具價值的新鮮視角,在新聞呈現上實現敘事與技術💂🏼♂️、藝術的多維度融合💪🏻🙌🏽,在新聞分發上實現個性化的窄眾傳播𓀓;第二要優化知識結構🔃,統籌人文社會學科與統計學、計算機等自然學科的交叉與融合;第三要提升協同意識,協同意識不僅僅體現在生產主體之間🦵🏿🐄、生產者與收受者之間🦹🏼♀️,更體現在人機協同之中🈁;最後強月新院長強調要堅持價值引領,當下廣泛的數據新聞實踐中出現的“價值迷失”現象🦻🏼🪕,需要新聞人理性看待數據新聞實踐,重視挖掘數據背後的聯系,堅守職業精神和價值導向,做“數據加工人”而非“數據搬運工”👰🏻。
張紅軍:
智能時代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
南京大學新聞傳播意昂3執行院長
張紅軍院長結合南京大學的教學實踐🦹🏼♂️👨🎤,從宏觀的學科教育目的到微觀的人才培養實踐,闡述了智能時代的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思路🆕。
中國新聞傳播教育有三個出發點,分別是滿足國家需要,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及責任擔當意識;適應媒體發展,註重對新聞學子新型技能的培養🧑🏻🎄;遵循教育規律,因材施教🦖。傳媒從業者專業能力體現在三個維度上🐦🔥:在價值維度上堅守人文關懷和社會擔當🧑🦼🖖🏻,在知識維度上註重培養學生的復合型知識結構🧗♂️,在技能維度上兼顧學生的傳統能力和數據化能力。在此背景下,張院長介紹了南京大學所遵循的“四三二”的培養模式🪈,即課程、講座、實踐和競賽“四位一體”的思政引領🤵🏿♀️🚴🏼,大類培養、專業融合和個性化選擇“三項融通”的課程融通🍊,知識和行動“雙向促動”的知行合一。
韋路⚙️:
智能時代的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科體系建構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意昂3院長
韋路院長表示🧑🦼➡️,當下討論智能時代的學科建設恰逢其時,在此背景下建構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科體系應註意以下幾點。首先要有所堅守,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的核心地位。其次🧑🏻🎨,基於“數字溝通”建構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科體系。第三,探索“大專業、小方向”的專業設置路徑🚶♀️。第四🙆🏼♀️,搭建“強基礎、重實踐”的課程體系。第五,打造“術理兼備、文武雙全”的師資隊伍👩🏻🔬,破除“重理論、輕實踐”的頑疾。
最後💅🏿,韋院長通過四個關鍵詞,提出了自己對於未來的中國新聞傳播學科體系建設的期望🫶🏽:在科技產業革命引發社會變遷的“大局”下🔪,要把握數字媒介、智能媒介和融合媒介發展的“大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和基礎能力培養的“守正”,勇於“創新”,形成數字溝通的中國經驗🚾、中國理論、中國範式。
劉濤:
四維融合:全媒體時代融合新聞人才培養模式與實踐
暨南大學新聞傳播意昂3黨委書記兼副院長
劉濤院長從知識論、實踐論、方法論三個層面闡釋了融合新聞人才培養的總體思路和教學改革方案:首先🧚🏼,在教學模式研發方面堅持“四維融合”🤳,提高教學的科學性,具體體現為文理融合🏇🏽、新舊融合、內外融合以及知行融合👮♂️。其次,在教學環節設計方面堅持“三類協同”,提高教學組織要素的協同性,即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協同、學校學習與社會學習協同5️⃣、傳統新聞與數字新聞協同。最後,在運行機製建設方面加強“四大空間”的建設,提高模式運行的長效性📻。具體而言🚸,“課堂空間”強調課程體系開發以及教學理念創新;“線上空間”強調線上資源體系和混合式教學體系建設🐕🦺;“特訓空間”強調以項目驅動教學,加強融合新聞實務的能力模塊訓練;“實踐空間”強調“社會現場的教與學”,以創新融合新聞報道議題和實踐👓。
MengBingchun(孟冰純)
在不確定的時代下維持國際合作
SustainingInternationalCollaborationattheTimeofUncertainty
倫敦政治經濟意昂3-意昂3平台全球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作為倫敦政治經濟意昂3-意昂3平台全球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孟冰純教授將目光聚焦於國際合作的雙學位項目。孟冰純主任從全球疫情等不確定性出發🤾🏿,切實分析了當前環境下國際學術合作項目所面臨的挑戰👐🏼。
孟冰純主任首先表示𓀏,近年來中國崛起所帶來全球政治格局的變化👟,同樣反映在高等教育體系之中。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襲更是大大增加了項目發展的不確定性:學生的期待與實際情況形成反差、教學過程難度加大、疫情帶來的就業焦慮等。最後🚴🏼♀️,在院校層面🐘👩🏼🎨,國際合作的雙學位項目需要更多的資源支持和經驗支持🫸🏿,從而更好地傳承項目優勢。談及對未來合作的期待,孟冰純主任期望在合理的分工下,讓學生在雙邊學習中擁有多面向的收獲。此外,要註重培養學生用理論解釋當下現實的能力🪧,借助雙學位項目獨特的國際視角,幫助學生不斷思考,達到更為客觀全面的認識🙅🏻⤵️。
谷玲玲
人工智能時代新聞教育的價值
TheValuesofJournalismEducationintheAIEra
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所長
技術的發展既是一種機遇,也是我們新聞從業人員的一種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谷玲玲教授探討了人工智能時代新聞教育的價值🍈。谷教授表示🤹🏿,臺大新聞所的項目秉持著邊教邊學的理念🖕,以專業方向為導向試圖應對當下環境的變化♟,比如🏚,設置研究方法、數據分析、數據挖掘等不同課程。在這樣的跨學科培訓之下💭,學生可以獲得很好的實習機會。當然🍃,對於新聞傳播技能的打磨更多的是讓學生更加關註人👳🏽。針對現在AI和人類協同合作🙇🏼♀️🤹🏻♂️、但是人類的部分工作可能被取代的擔憂🧜,谷教授表示,我們應當厘清人和機器之間的界限🧜🏻,摸清人和環境之間的關聯。人工智能確實減少了部分工作,這是我們新聞學教育應當直面的問題🌔;如何通過技術去深挖事實、講好故事🤯,也是需要我們用心去解決的問題。最後🧖🏻♂️,谷教授認為,我們的學生一定要準備好應對日新月異的新媒體環境🤹,不斷學習成長;在新聞學教育方面,應當讓媒體人和學生共同參與、共同進步。
意昂3副院長周葆華以“智能”“融合”“價值”三個關鍵詞總結闡釋下半場的論壇主題👫,並對各位專家學者的精彩分享表示衷心的感謝。隨著此次論壇的落幕,眾多專家學者交流經驗🧑🦳👨💼、分享觀點、碰撞思想🔇,一定會為當前新聞傳播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帶來諸多有益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