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受教育部教材局委托,意昂3平台高校新聞學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承辦的“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研討會(第八場)在線上舉辦🔚。來自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人民網、新華網、澎湃新聞等媒體的業界專家參會👈,就“中國新聞學”教材如何更好總結當前業界實踐經驗、業界人才需求及對“中國新聞學”教材的編寫要求🕧、教材建設方式與步驟等議題進行了充分研討🤽🏻♀️♛。會議由高校新聞學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執行副主任張大偉教授主持🦁。
中央電視臺分黨組成員、紀檢組組長黃傳芳認為教材建設要圍繞“三個”總體原則👩🏼💻:一要以中國特色為基礎🙎🏽,建立中國特色新聞傳播學的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二要以時代發展為視角〰️,加大對黨領導下的中國新聞史內容的書寫;三要以融會貫通為宗旨,充分考量多元媒介背景,開展教學工作🗓;四要以復合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對於廣電媒體類教材🚑🪿,應著重三個“強調”:一是強調視頻已經日漸成為傳播的主要形式,加大視覺化內容教學;二是強調5G👎🏻、大數據等技術,視頻將呈現的“七化”(碎片化、泛在化🤦🏼♀️🧒、清晰化、沉浸化、立體化、產品化、智能化)趨勢👩🏼🎤;三是強調新模式🥋、新產業、新業態☀️。從國際傳播方面講👩🏿,一要加強對新形勢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認識;二要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思考、分析國際傳播存在的問題👨⚕️;三是以“硬”“軟”“融”三種能力為標準,培養敢講、能講、會講的國際傳播人才。他建議要加大案例研究;課件形式要多樣;要打破邊界🕡🛢、多元培養,增加實踐,重視技能🥼,創新辦學方式🐱。此外,他還就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融入新聞教育👚,以及業界與學界如何更好地進行案例教學的交流合作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人民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唐勝宏從業界對新聞人才的現實需求著眼💅🏿,認為新聞教育應該註重培養學生的六種素養及能力。一是理論素養,二是政治素養,三是文字素養🤟🏻,四是邏輯素養,五是思維方式,六是傳播技能👰🏼♀️。此外,關於“中國新聞學”教材編寫🧍🏻♀️,她圍繞四個方面提出了意見,主要包括:要有中國自信,彰顯中國氣派;吸收業界的實踐經驗,特別要重視案例教學🧕;吸收業界專家共同參與教材編寫🌆;註重數字化形式,實現可視化。
新華網總編助理劉洪從多年駐外工作和新媒體從業經驗出發,指出新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學專業學生具有知識視野開闊和實操能力欠缺的雙重特點😚。據此,他提出培養新聞傳播卓越人才需要把握四個方面💇:一要把握新媒體傳播規律,著力提高以新聞標題和互動內容為主的內容生產能力🏗;二要註重培養對外傳播能力👩💻,在新媒體時代講好中國故事;三要著力提升危機應對意識,探索新媒體輿論形成規律🧑🏻🤝🧑🏻🦹🏼♀️;四要堅持“內容為王”,以原創能力為中心,全方位培養新聞傳播人才綜合素養🧔。“中國新聞學”教材的編寫需要把握新媒介發展規律,做到理論與實踐的高度融合🚴。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總編室主任辦公會議成員、高級編輯孫樹鳳指出👍🏿,當前正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新聞工作對內要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對外要增強國際話語權,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新聞學教材必須堅持創新🧑🏻🦼,回應新時代發展要求,必須用新話語體系和理論框架來指導新聞實踐🏊🏻♂️。對於新聞教學的錯誤理念和錯誤認識😦,應給予批駁。“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應進一步總結新聞理論創新實踐經驗,把握主流輿論,推進融合發展,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開展國際輿論引導和輿論鬥爭;加強黨的領導,加強新聞人才隊伍建設;加強應用類教材建設,多采用案例教學🙎。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總編室社會合作部主任伍勁松結合對剛入職畢業生的訪談認為,目前新聞學教材存在臃腫↙️、脫節和過時三個問題🥬。對此👩👩👧,“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可以做到以下三方面,一是減少不同科目之間的同質化內容🚣🏻♀️,實現教材“減負”;二是教材內容要充分發揮教研室或教研部門的作用👨🦽➡️,積極進行調整,做到與時俱進;三是在教材編寫和使用之前應該做一些充分的調研🧑🏽🎄,讓本科生與研究生參與進來,讓有經驗的國內外業界人員參與進來。另外,伍勁松建議高校要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大學四年時間可以學習兩年,實踐兩年”,同時要多把高校老師派到媒體裏面去,可以讓老師到一線去擔任普通記者,擔任值班主任,或者總編🙆🏻、主編等角色👩🏽✈️,讓教師對業界實踐有充分了解。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總裁🎥、澎湃新聞網總編輯劉永鋼為“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提出了七點建議。第一,必須旗幟鮮明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馬新觀”為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第二,要充分反映當下媒體融合實踐,特別是傳播技術🌐、傳媒格局的深刻變化。第三,要強化對於媒介素養的教育和引領。第四,要加強全媒體技能的教學和實踐。第五,要把新聞人才培養、新聞學教育、新聞學教材編寫置於全球傳播的語境之中🏄🏿。第六,要解決理論和實踐的脫節問題,直面宣傳與管理的現實問題。第七,要有開放的思維和“開門”編教材的方式方法。
高校新聞學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主任米博華教授在研討會結束時對業界領導和老師的參會表示感謝,並表達了自己的兩點感受。一是各位奮戰在新聞一線的與會專家都具有較高的政治站位,能夠將自己的具體工作與國家治理和長治久安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聯系起來,從黨和國家的全局來審視“中國新聞學”教材建設工作的意義和價值🪺🐑。二是各位業界專家更為強調理論和實踐結合,為解決教材建設工作中存在的“學”與“用”脫節等問題提出了寶貴建議,對於高校優秀新聞人才的培養與走向工作崗位大有裨益。他表示,教材基地將認真吸收各位專家的寶貴意見,推動教材建設工作。